
科创板“创新”幻灭:山外山破发敲警钟,谁在裸泳?

科创板的“创新”神话:山外山的破发与质疑
上市即巅峰?山外山的股价跳水
山外山,这名字听起来颇有几分隐逸高人的味道,可惜在科创板的舞台上,它并未能如其名般屹立不倒。2024年4月16日,11.05元的收盘价,3.83%的跌幅,冷冰冰的数字宣告着一个事实:山外山已经跌破了发行价。上市不到两年,就从32.30元的高点一路滑落,这对于一家顶着“科创”光环的企业来说,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。我们不禁要问,科创板的“创新”神话,究竟有多少水分?是市场错判了它的价值,还是山外山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底气?这背后,恐怕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波动,更是对科创板企业估值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。那些动辄几十倍市盈率的企业,真的值这个价吗?抑或只是资本市场的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?散户们被“科创”二字忽悠进场,最终又将面临怎样的结局?
募资缩水背后的财务迷雾
招股说明书上,山外山原本计划募集12.47亿元,用于血液净化设备及耗材的产业化、研发中心建设、营销网络升级等一系列“高大上”的项目。然而,现实却是残酷的,最终募集到的资金净额只有10.67亿元,少了近1.8亿元。这笔钱的缺口,对于一个雄心勃勃想要在血液净化领域大展拳脚的企业来说,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更让人疑惑的是,这减少的近2亿元,究竟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?是市场对山外山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看好?还是其募资计划本身就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成分?我们有理由怀疑,山外山在上市前是否对自身的发展潜力进行了过分夸大,以博取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融资。这种行为,不仅是对投资者的一种误导,更是对整个科创板市场信誉的透支。
西部证券的“保荐”成色几何?
作为山外山的保荐机构,西部证券难辞其咎。保荐机构的职责,不仅仅是帮助企业完成上市,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的资质、财务状况、发展前景进行全面、客观、审慎的评估。然而,从山外山上市后的表现来看,西部证券的“保荐”显然是失职的。一家上市不久就破发的企业,足以证明保荐机构在尽职调查方面存在严重疏漏。更令人玩味的是,山外山的发行费用高达1.02亿元,其中保荐承销费就占了7513.62万元。如此高昂的费用,换来的却是企业上市后的迅速陨落,这难道不是对投资者的一种嘲讽吗?我们不得不质疑,西部证券在承销过程中,是否真正站在了投资者的角度,还是仅仅为了赚取高额的承销费用,而对企业的风险视而不见?
高额分红与资本公积金转增:饮鸩止渴?
面对股价的持续下跌,山外山并没有选择回购股份,提振市场信心,而是选择了高额分红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。2023年和2024年,山外山两次进行利润分配,累计派发现金红利超过7000万元,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公积金转增。这种做法,看似慷慨,实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。高额分红虽然能够暂时安抚股东的情绪,但却会进一步消耗企业的资金储备,削弱其未来的发展潜力。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,虽然能够增加股本数量,降低每股价格,但并不会改变企业的内在价值,反而会稀释每股收益,对长期投资者来说,并没有实际意义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“花式”操作,很容易被市场解读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缺乏信心,只能靠短期利益来维持股价。
科创板的估值泡沫与企业责任
山外山的案例,并非个例,而是科创板估值泡沫的一个缩影。在科创板设立之初,为了鼓励创新,市场对科创企业给予了较高的估值容忍度。然而,这种容忍度却被一些企业滥用,它们利用各种手段,粉饰财务报表,夸大技术实力,以博取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融资。一旦上市后,业绩无法兑现,股价自然会大幅下跌,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投资者的利益。科创企业固然需要融资,但更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。它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,而不是放在资本运作和市值管理上。只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才能在科创板的舞台上走得更远,才能为投资者带来真正的回报。科创板需要更多像华为、比亚迪这样的企业,而不是更多像山外山这样的“PPT公司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